日前,在整理吴昌硕先生遗物时,又看到了昌硕先生在近九十年前随手所书的一副与苏州有关的对联。这件作品涉及到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四位著名人物:俞樾(曲园)、吴云(平斋)、吴昌硕和王个簃。
对联的内容是时居马医科曲园的俞樾为他的老朋友,家住邻近庆元坊听枫园的吴云七十大寿所作。联云:“合千古之寿,寿公永保用,永保享,左鼎右彝,坐两罍轩居然三代上;以十年之长,长我六曰耆,七曰老,望衡对宇,隔一条巷有此两闲人”。上联是祝寿之语,并写到吴云收藏之丰,都有是夏、商、周三代器皿,下联是讲两人之关系,“隔一条巷”即为马医科到庆元坊,仅距两三百米,并含自我调侃之意。
吴云(1811—1883)字少甫,号平斋,浙江归安人(又作安徽歙县人),官至苏州知府,好古精鉴,重金收藏金石,书画、青铜器皿、宋元古籍无数,其中尤为珍爱的二件古代盛酒器皿:罍,遂将斋名称之为“两罍轩”。
俞樾(1821—1906),浙江德清人,字阴甫,号曲园,清末朴学大师,道光三十年(1850年)进士出身,官至翰林院编修,国史馆协修,咸丰五年(1855年)任河南学政,次年因御史曹登庸劾奏“试题割裂经义”,因而罢官,从此不再出仕。
吴云和俞樾两人既是浙江同乡,又为苏州邻居,喜好相近,颇多往来,1880年吴云(平斋)七十大寿,六十岁的俞曲园撰联祝寿,联语贴切精妙,已成佳话。而这时的吴昌硕先生刚满三十七岁,几个月前刚由好友杨见山(岘)介绍进入吴平斋府中任家庭教师。吴昌硕,浙江安吉人(1844——1927),年轻时家境贫寒,历经坎坷,勤奋好学,1869年,二十六岁时赴杭州求学于诂经精舍,到俞曲园门墙,到吴平斋家中任家庭教师时,正好主人七十大寿,老师俞曲园所书的祝寿联,当亲眼所见,熟稔于胸。
时光荏苒,已经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这时的吴昌硕八十多岁了,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已经蜚声海内外的海派书画界的领军人物了,诗、书、画、印堪称一绝。而这时的王个簃二十七八岁,身在南通,但对吴昌硕艺术的崇拜到了日不思食、夜不能寐。一个强烈的愿望:到上海去,拜吴昌硕为师,于是不顾一切,辞去南通中学教师的稳定工作,来到上海,借住在堂兄的学校里,靠借债度日,还要寄钱回海门老家,养家活口,艰难之极,但这一切从未动摇他学习吴昌硕艺术的决心。天无绝人之路,正巧这时吴昌硕欲为孙子吴长邺寻找家庭教师,于是吴昌硕学生,也是王个簃的好友刘玉庵力荐王个簃,得吴昌硕首肯,终于得以住进了吴家,既有了固定的工作,又可与自己崇拜的昌硕老师朝夕相处,祖父王个簃和我回忆这段往事时说:“得到这个消息时自己真是欣喜若狂”。这时的昌硕先生或许想到了自己如何进入吴平斋府中任教,而视界大开,艺事猛进的经历。历史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前行。
这里要顺带介绍一下刘玉庵先生,他是江西宜丰人,吴昌硕的学生,长期居住在苏州,为人豪爽,敢作敢为,深得昌硕先生喜爱,
王个簃到上海后,在昌硕先生府中两人得以相识,甚是投缘,遂成莫逆,在王个簃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,以至王个簃到晚年都不能忘记这位早年的朋友,后刘玉庵在苏州英年早逝,葬于寒山寺畔,王个簃还请著名书画家王一亭为其造像,并题诗挽之。
在吴昌硕先生家中,王个簃如鱼得水,一方面做好家庭老师的本职工作,一方面陪同昌硕先生谈诗论画,看老师即兴挥毫,面聆教诲,得空更是日夜攻读,刻苦求艺,正是在一次陪同昌硕先生漫谈艺事时,昌硕先生突然想起几十年前俞园老师送给吴平斋的那副祝寿联,顺手拿过一张宣纸、信笔写来。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件吴昌硕的书法佳作,在写完俞曲园的联语后,昌硕老人又署款:“曲园师赠平斋先生七十寿,弟子吴昌硕录付个簃老弟台”。其中的师承关系非常清晰,一点不敢错乱,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,祖父王个簃对昌硕先生的遗墨极为珍视,精心保存。这件墨宝距今已近九十年了,经由家父王公助先生辗转到我手中,这件与苏州有着如此渊源的墨宝,对我来说,更是弥足珍贵。
今年适逢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,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,苏州吴昌硕研究会也将在近日举办纪念画展,我想将此文作为对这位不朽的艺术大师的一份纪念吧。
(作者为苏州吴昌硕研究会执行会长)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