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7日上午九点三十分,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《中国当代画家》编委会策划主办的“董其昌艺术精神学术研讨会”在老故事频道临边远望楼顺利召开。部分嘉宾因为特殊原因未能与诸位学者方家出席而表遗憾,纷纷打来电话祝贺,并一一答应事后用文稿形式补齐观点,以备出版与展览之用(由此活动下半年会延续出“以画为寄”——文人中国画邀请展)。
专家学者有:
程大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、中国画艺委会委员
龙瑞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
范扬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
吴悦石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萧海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、山水画硕士研究生导师
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
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
钟天铎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、纽约文物收藏协会总监,美国东方文化基金会博物馆顾问
李庚国际学者、李可染大师之子。
姚鸣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
朱敏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研究室主任
刘墨中国美术史硕士、文学博士、历史学博士后,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
樊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、书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
许宏泉著名画家、鉴定家、批评家、作家《边缘艺术》、《神州国光》、《艺观》主编
邵琦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
杜觉民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、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美术史博士生
蒋岩《美术观点》杂志执行主编、《中国美术大事记》执行主编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组委会、学术委员会秘书长
石建邦学者、艺术策划
本次活动的背景与积极意义:
董其昌针对明代画坛并基于绘画自身发展需要所提出的绘画史观,不仅左右了当时的画坛,而且深刻影响了晚明以来的书画艺术发展。可以说,迄今的书画史研究,大多在董其昌界定的学术范围中。这表明他所建构的以笔墨为衡量标准的“南北宗论”绘画体系,规范了晚明以来的画坛,并使之成为有清一代画坛正统的基石。
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,伴随着欧风东渐,尤其是现今所谓的全球文化进程,认识与评价中国画的标准也呈现出“多元”的特点。标准的多元,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就是标准的缺失。因此,在对中国画已经缺乏客观认识的当下,重新研究和探讨董其昌,不仅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画,而且有助于构建起检验和评价中国画的当下标准。
本次活动延伸的话题涉及面广,尤其是针对“文人画”“新文人画”的话题进行了历史辩证客观的评判。程大利先生提到中国画养生的问题,朱良志先生讲解心学、哲学等文脉的梳理,钟天铎先生提到中国画“气”与线条的问题,陈传席先生讲解历史的真相与文人地位及宿命演变的问题,姚鸣京先生讲解“修禅”的意义,刘墨博士讲解诗与修养的问题,萧海春、朱敏先生现身说法阐释董其昌技法与格调的问题,邵琦先生讲解标准的问题,长居日本的李庚先生讲解中国画在国际影响的问题,许宏泉先生比较赵孟頫与董其昌的艺术高下以及新安画派等问题……不断生发崭新的学术命题与有趣的历史悬案。中国画的问题最终皈依的是文化的道理,“画以载道”“余心有寄”,“尽精微,致广大”“虚淡空灵”“入古出新”“涵物映象”,“澄怀观道”,儒释道的圆融统一,技法与精神的探索标准取决于艺术家的胸襟与修养,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,难得的是艺术的高度与纯度,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基础是“笔墨当随古人”,文人担当的层面首先是个人格调的保证。格调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气质与生活品味习惯的反射。弘一法师言:“学不难有才,难有志;不难有志,难有品;不难有品,难有眼。惟有超方眼目,不被时流笼罩者,堪立千古品格,品立则志成。”
通过这次学术研讨,诸般问题我们逐渐摸索出了确切的大标准与答案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